冬至过后年味浓,徽韵乡愁暖心中

冬至过后年味浓,徽韵乡愁暖心中

隋芬芬 2024-12-21 未命名 769 次浏览 0个评论

岁月如梭,时光荏苒。12月22日,冬至如期而至。冬至,犹如夏之尽头,秋之开始,它意味着阴极之至,阳气初生。这个古老的节气,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,冬至节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。据史书记载,在周秦时代,人们将冬十一月视为正月,以冬至为岁首,庆祝新年的到来。《汉书》有云:“冬至阳气起,君道长,故贺……”也就是说,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,因此有了“过了冬至就是年”的俗语。

冬至过后年味浓,徽韵乡愁暖心中

冬至过后,徽州的年味逐渐浓厚。有钱没钱,宰头猪过年。冬至一过,山村农户的年猪开始宰杀,亲朋好友们欢聚一堂,共享年猪宴。农家男人宰猪后,将猪头、猪肋条和猪腿腌制,并用灶烟熏成腊肉,而在徽州有些地方,更喜“淡风干肉”,这种肉虽不如腌肉或腊肉香气四溢,但吃起来鲜美有嚼劲。

冬至过后年味浓,徽韵乡愁暖心中

期间,家家户户都会置办一场年猪饭酒席,因为徽州人注重情感,讲究道德,做人做事中规中矩。年猪饭上,萝卜烧肉、炒猪肝、卤猪肠、爆腰花、猪血汤等杀猪菜应有尽有,再配上新鲜的蔬菜,热气腾腾一大桌。

冬至过后年味浓,徽韵乡愁暖心中

宴席上,村里的德高望重的老族长、大舅爷、村里小学教师都是座上宾。这不仅是对他们的尊重,更是提前感受徽州的年味儿,体会邻里之间的和谐与热闹。

做米粿、打年糕,喜过年。在徽州农村,过了冬至,做米粿、打年糕是过年必备的美食,也是不可或缺的习俗。每当过年时节,在各家屋内厨房里,人们忙碌着,烧火、蒸粉、打水,做米粿、切年糕,脸上洋溢着对来年的憧憬,每个人都满带着幸福的微笑。

冬至过后年味浓,徽韵乡愁暖心中

徽州人做米粿、打年糕,一般大都选在冬夜,集中在场地宽敞的人家,几家一起,既为了节约时间,也为了节省柴火。记得曾经的夜晚,村子里的小巷被米的熟香填满,乡村之夜的寂静,也被农家灶屋里乓乓磕粿模的声音敲得细碎,那就是鼓声伴奏的小夜曲了。

冬至过后年味浓,徽韵乡愁暖心中

“无粽不成年”,在徽州,自古有这样的说法。因为粽即“众”,即团圆的意思。所以,过年时家家户户必须都要裹年粽,人们图的是一种吉利、好兆头,期望来年财源滚滚。过了冬至,徽州的农村,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,各家各户都要腾挪出时间来裹着粽子。

冬至过后年味浓,徽韵乡愁暖心中

徽州的粽子从外形上来说就与众不同,它不是什么正三角,也不是什么斜三角,它是枕头粽,横平竖直,正儿八经的四个角,四个面,不管你怎么摆放,都很稳当。但因它里面的内容,又显得温润柔软。平衡和谐又有韧劲。古代的徽商用扁担挑着行李外出经商,那副扁担特别像枕头粽的外形,也是枕头粽的寓意,在家的徽州女人目送远去的丈夫,倚门祈祷:一定要平安,一定要平安回家。

冬至过后年味浓,徽韵乡愁暖心中

一般徽州人都是前后邻居互相帮忙包粽子。徽州粽子自古不用线绑,用棕树叶撕条煮后綑扎粽子,因为和别处绑扎材料的不同,也由此形成徽州粽子独有的风格。一般是上午开始,要包到黄昏才结束。

冬至过后年味浓,徽韵乡愁暖心中

“冬者,终也,万物皆收藏也。”冬至过后,水体清冽、温低,就到了“冬酿”的好时节。所以每到这个季节也是徽州人家家户户“冬酿”的季节,蒸熟的糯米香味随着袅袅炊烟,飘荡在街巷角落,就连吹来的寒风都带着了丝丝甜味儿。一冬一酿,乡愁和年味,在温暖滋长。

冬至过后年味浓,徽韵乡愁暖心中

在徽州,过年做豆腐是当地的传统习俗,过年吃上自家做的豆腐那才叫过年!过了冬至,进入腊月,一般乡村里人做豆腐需要全家出动,忙碌几天人们将浸泡的黄豆磨碎,揉沫过箩去渣,煮沸点老浆成块,捞入筛子积压而成。事后均将豆腐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,供春节期间食用。传统的老浆豆腐口感和香味俱全,有家乡的味道。

冬至过后年味浓,徽韵乡愁暖心中

过年期间,徽州人习惯于在晚饭时,温一壶五城徽嫂米酒,就着豆腐干炒火腿肉小菜,趁热徐徐喝上一口,清冽、香甜、醇厚,而且糯软黏嘴,越喝越过瘾,令人不忍放杯。

冬至过后年味浓,徽韵乡愁暖心中

这就是徽州的冬天,充满了年味和乡愁。让我们一起期待新的一年,期待更多的美好和幸福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湖南百里醇油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冬至过后年味浓,徽韵乡愁暖心中》
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769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

Top